新派讯 “30多年前,他把百姓捧在心上,百姓拥戴他在台上;30多年后,他把福祉留给百姓,百姓把他永记心中!”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山东负责人崔永刚眼中的王伯祥。3月30日上午,在潍坊市党史教育馆的王伯祥事迹陈列展上,记者见到了崔永刚。他缓缓走进展厅,在王伯祥塑像前驻足,沉思不语,凝望良久,又对着画像连连称赞:“这幅(画像),总算描摹出伯祥书记的几分神韵。”
王伯祥(左)与崔永刚在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合影。(资料图 受访者提供)
2009年11月,已经离任寿光十八载的王伯祥,作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我当时是大众日报社记者,有机会与同事们一起深入寿光城乡,采访报道了王伯祥的先进事迹。”崔永刚深情回忆道,在《大众日报》和《农村大众》上,他连续刊发了《把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中》《迎难而上拔“穷根”》《让工业这只“翅膀”硬起来》《最好的标杆》等4篇系列报道,全面、深入地宣传了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感人事迹。长期跟踪报道,让王伯祥对崔永刚逐渐熟悉、信任,在中宣部挑选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代表时,王伯祥一锤定音,“让永刚同志来讲,他讲我放心!”
能够通过采访与王伯祥深深结缘,崔永刚深感荣幸。在展板前,他回顾王伯祥的事迹,对记者如数家珍道:“你看,展厅这三大部分,其实就是伯祥书记任职寿光县委书记五年半里组织发动的‘三大战役’。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二是决战寿北,一举改变了寿光经济的‘半身不遂’;三是掀起了‘工业革命’,打造了寿光‘工业航母’。‘三大战役’,让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寿光迅速崛起,这就是把政绩实实在在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崔永刚告诉记者,伯祥书记当年的工作手记上,写有这样一段话:“牢记自己是寿光的县委书记,是党的形象在寿光的体现;牢记自己是寿光人民的儿子,要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情。”对县委书记这个岗位,王伯祥看得很重,他曾说:“县委书记这个舞台很大,组织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就给了我干事的机会,全县100多万人眼巴巴地看着我!”
在当年与王伯祥的交流中,崔永刚深刻感受到,王伯祥眼中的县委书记,一手托着党的形象,一手托着百姓的期望,当官就是为了做事,为民造福、为党增光。五年半的任期里,王伯祥之所以一次次“打破常规”,一次次“较真”“苛刻”,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是因为他始终同人民血肉相连,把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利益观,深深扎根在沃土里;是因为他牢记“人民至上”的神圣使命,始终深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崔永刚在展板前讲述王伯祥的故事。
参观过程中,崔永刚思绪万千,在本子上随写随记,指着展板上的一张照片,就能说出背后的故事,想要把当年采访王伯祥时的所有细节悉数记起,力争还原出最真实可亲的伯祥书记。“你们知道吗,这个被百万寿光人民称为‘百姓书记’的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嘱托,是在医院病床上耗尽气力写下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记者,崔永刚曾在内心追问:能够创造这样政绩的王伯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寿光的老百姓是这样向他描述王伯祥的:他走进人群中普普通通,你走进他心里,会发现他与众不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记挂百姓的人,无论过了多久,都会被百姓始终铭记。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崔永刚告诉记者,伯祥书记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他,当一个人面对曾经努力拼搏、倾注全部心血建成的富民工程,传诸后世、惠泽百姓时,那种快乐和满足,会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新派融媒体记者:宋玉璐/文图
张钊庆 李淑蒙/视频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