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藏在潍坊美食里的文化基因
2024-06-25 09:45:32大众网潍坊 编辑:李新花

潍坊广电新媒体讯 6月20日—6月26日,由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潍坊味道·香溢泉城”潍坊美食周在山东大厦火热进行中。来自潍坊的四大凉菜、十七道传统经典热菜、四款非遗面食以及众多老字号特产,将在山东大厦自助餐厅餐台连站7天“C位”,向全国来客展示“潍坊味道”。

特色美食是地域的产物,往往承载着城市特有的记忆和生活方式,凝聚着一方的文化风习,讲述着城市背后的故事。

潍坊有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一千四百多年建城史。东夷文化在这里发源,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启。特殊的文化发展史使得潍坊的美食博采众长、种类繁多,造就了“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饮食风格,潍坊的美食里藏着深深的文化基因。

诸城烧烤、潍县拌辣皮、青州红烧羊蹄、昌邑煎银鱼……这些色泽鲜亮、食欲满满的潍坊菜获得不少食客青睐。在这里,人们品尝的不只是菜,更是这些特色菜背后的精彩文化故事。

潍县凉菜四大拌——“拌辣皮、芥末鸡、海米炝芹菜、麻汁杂拌”,特色在于荤素搭配、色泽艳丽、酱香浓郁、酸辣适中、脆嫩爽口,是潍坊传统名吃。传说潍县人陈官俊、张兆栋等在朝做官时,将潍县菜引入宫廷,从此名声远播,并拥有了“江南水晶饶蹄香,不如潍州酱肴美”的美誉。

“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是苏轼在《炖肉歌》中对诸城烧烤的描写。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密州(今诸城)任太守,对诸城烧烤情有独钟。翌年,苏轼率百姓筑堤抗洪疲惫成疾,百姓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到府邸慰劳,苏轼亲自监督厨师制作烤烧肉馔回赠百姓。烧烤这一美食,不仅为生活增加了滋味,也见证了一代文豪与当地百姓的互敬互爱。

松软鲜香的寿光绿豆扒谷,也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相传,早年齐桓公落难行至寿光,饥饿难耐时恰逢一老妇人提篮经过,施舍了他一团绿绿的豆腐样食品,齐桓公吃后顿觉精神异常清醒。多年后齐桓公终成霸业,怀念起当年这份救命食品,身边厨师却无一人能做出,后派员至寿光访得,方了却此桩思念。

潍坊肉火烧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潍坊商贾繁荣、人口众多,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客商的口味需求,当地的厨师们不断尝试创新,最终研发出了这道美味可口的肉火烧。随着时间的推移,潍坊肉火烧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潍坊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肉火烧源于繁盛的商业需求,见证了潍坊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史。

美食周上,最受食客青睐的美食当属潍坊特色朝天锅。朝天锅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相传是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时所创。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了解民情,见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煮上鸡肉、猪肚肠、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制品,汤沸肉烂后顾客围锅而坐,热汤加上香菜和酱油,用薄面饼卷菜供农民食用。因大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在潍坊,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文明的传承。这种文明既有官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精神、民间普通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有对于历史先贤的纪念、对于民间习俗的延伸。这些菜品往往在民间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载体。

“潍坊味道·香溢泉城”,从美食节活动的主题不难看出,潍坊此举不只是要举办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以“食”会友,依托美食这个人类共通的载体,推介潍坊好品,展示潍坊文化,从而进一步开展文化交流与碰撞。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美食是一种通用“语言”,可以把地区、习性、品味不通的人们以相通的爱好连接在一起,展示一座城市的真诚与内涵。比如人们在吃到潍县芥末鸡后才能体会古人当年写下“江南水晶饶蹄香,不如潍州酱肴美”的感受,在吃到临朐鹅肥肝后才能了解潍坊产量占全国70%以上背后的含金量,吃了青州糗糕才能理解潍坊人以食物寄托吉庆的美好愿景,吃了潍县肉火烧才能知晓潍坊民间何以偏爱这种面食数百年……正是因为被赋予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寓意,美食这种全人类相通的“语言”才有了更实际的意义。

食无定味,合人者珍。美食里有浓浓的烟火气,有人生的千般滋味,也有文化的交流互通。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因美食而来潍坊,因美食而爱上潍坊,从美食中找到文化的共鸣,以美食为约奔赴潍坊,赴一场充满人间烟火的“诗与远方”。

编辑:李新花

审核:贾春毅、王骁龙、李华春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