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如今的寿光市,现代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农产品物流园里,各类蔬菜输送全国;寿光北部一座座盐坨,犹如小山般耸立……感慨今天的美好景象,寿光百姓总会想到那位带领百万寿光人民打响“蔬菜革命”“寿北开发”和“工业突围”三大战役的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即使在他离任多年之后,人们依然念念不忘:“伯祥书记打下的底子,撑起了寿光今天的富足。”
3月27日,记者走进寿光,探寻这片土地上王伯祥为民服务的事迹,感受这位“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的深远影响。
王伯祥(左一)同群众在一起。(资料图)
01
为民兴业 拓宽富民之路
“为什么人民怀念王伯祥?那是因为他为寿光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作出了贡献。他的身上体现着‘一心为民、实干奉献’的精神境界。”记者当日见到了寿光市委原党史研究室主任赵守祥,他向记者讲述了王伯祥在寿光期间为民服务的那些往事。
1986年,王伯祥担任了寿光县委书记。彼时的寿光,农业基础薄弱,经济状况堪忧,百姓的生活水平亟待提升。面对重重困难,王伯祥实地调研走访,发现寿光虽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但因市场流通渠道不畅,导致农民辛勤耕耘的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通过调研,他决定打通市场流通渠道、提升蔬菜产业化水平,以此解决这些难题。
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大家对建市场普遍有顾虑,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在这个时候,王伯祥果断拍板:“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咱就大胆干。如果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一个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建成使用。
后来,在王伯祥的推动下,寿光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又扩大到150亩,王伯祥亲自担任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第一责任人”。在当时平均日成交蔬菜就达到150万斤,1987年一年销售蔬菜5亿斤,交易额达1.5亿元。
王伯祥(左二)和护路工人交谈。(资料图片)
02
为民纾困 筑牢幸福之基
赵守祥谈到,在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期间,王伯祥不仅注重市场建设,还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他为百姓考虑得十分长远,注重“授之以渔”,真正助力广大百姓走向富裕。
1988年,当王伯祥得知大连瓦房店农民韩永山在冬天不生炉子的情况下种出黄瓜后,立即派时任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前往学习这项技术,最终成功将该技术和韩永山一同引入寿光。在王伯祥的支持下,王乐义带领村民尝试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初次试验便取得巨大成功,当年每个大棚纯收入达两万余元。
在大力推广蔬菜大棚的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的问题,王伯祥亲自协调贷款、制定补贴政策予以支持;为确保种菜所需的土地和水源,他要求各村统一调整土地,同时组织专业队伍开凿水井……通过一系列举措,蔬菜大棚如火如荼地在全县范围内发展起来。寿光的百姓都清楚,正是蔬菜产业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而引领他们走向富裕的领路人,便是王伯祥书记。
通过王伯祥的努力,寿光从一个贫困县逐渐成长为今天全国闻名的蔬菜产业基地。王伯祥的名字,也永远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成为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
“寿光南部地区因蔬菜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富裕,但当时北部地区的盐碱荒地依旧制约着寿光的整体进步。寿北开发对寿光发展意义重大,王伯祥书记功不可没。”赵守祥又提到王伯祥在寿光北部开发的奋斗历史。
1987年10月8日,为解决寿北发展难题,王伯祥带领20万民众浩浩荡荡向寿北进发,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斗。
据当时留存的资料记载,在寿北开发过程中,王伯祥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一个简陋的牛棚里,与民工同吃同住,奋战45天,天天卷着裤腿、穿着解放鞋,与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一起推车挑担。他带领干部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最终坝内60万亩荒碱地变成了高标准的棉田,40万亩潮间带变成了高标准的盐田,20万亩滩涂建成了高标准的养虾池……
03
为民守心 铸就公仆本色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王伯祥是这样说的,更是用他的实践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王伯祥在2009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到:有了为民之心,就有了发展思路;有了为民之心,就有了创新的勇气;有了为民之心,就有了务实的作风;有了为民之心,就有了从政的根基。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深刻表达出他始终为民的初心与信念。
挥别过往,当我们站在新征程上,王伯祥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秉持的初心,这份初心始终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王伯祥用他的一生诠释一个真理:真正的政绩,不在显赫的数字里,而在百姓的心坎上;不在短暂的掌声中,而在绵长的记忆里。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续写为民服务新篇章的不竭动力!
新派融媒体记者:张敏/文
潘春 王宗法 任继子 高永和/视频
编辑:赵越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