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新闻
百姓书记王伯祥 | “敢为”精神掀起现代化农业“绿色革命”
2025-03-30 08:04:18 编辑:平小娜

  

   新派讯 春天里,走进寿光,一座座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美丽乡村与新农人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寿光不仅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更是中国设施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高地。

  15.7万座现代化蔬菜大棚是“中国蔬菜之乡”的地理标记,也见证了“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他敢为人先的勇毅探索。

  上世纪80年代,在任寿光县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不仅让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为寿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也带领寿光蹚出中国蔬菜种植产业化的新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筑基。

  王伯祥(右一)在调研蔬菜大棚建设情况。(资料图片)

冬暖式大棚带来一场“绿色革命”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占地120亩的“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引人注目。“这儿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国际上领先。”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介绍,温室使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配置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等先进装备,20多台作业机器人各司其职,生产过程智慧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如今,寿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寿光蔬菜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更加节地、节水、节肥,广大菜农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现代化农业种植方式发轫于王伯祥带动的一场“绿色革命”。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蔬菜匮乏,“菜篮子”只有冬储白菜、萝卜。1988年农历腊月,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带来了顶花带刺的鲜黄瓜,说东北有人会种“过冬不生炉子”的大棚。

  眼前翠绿新鲜的黄瓜让王伯祥看到了希望:这或许就是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王伯祥的动员支持下,17个冬暖式大棚建起来了,第一批黄瓜上市后,当年村里就有了17个万元户。第二年,17个大棚平均纯利润2万多元,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王伯祥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紧接着,5000多个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

  这是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寿光大棚蔬菜不仅丰富了全国的“菜篮子”,也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发展到第七代智慧大棚,每一个大棚都相当于一个“蔬菜工厂”,寿光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王伯祥(右一)在调研蔬菜大棚建设情况。(资料图片)

把赤子情怀写在寿光大地上

  改革是一场勇闯激流、敢涉险滩的征程,关键在人。王伯祥之所以被称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其中重要一点是他以勇于担当、敢作善为的精神,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融入骨血,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蔬菜大棚发展初期,在寿光乃至潍坊市都还是个新事物,六七千元钱的投资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只要对老百姓有利,就大胆干!”“搞蔬菜大棚生产没有错,老百姓就是靠着大棚致富。”经过慎重抉择,王伯祥顶着巨大压力,坚定不移进行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这是王伯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时至今日,寿光菜农还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件趣事:为了给发展蔬菜大棚的农户集体办贷款,王伯祥找到时任寿光农业银行行长王耀坤,本以为会马到成功,谁料王耀坤觉得数额太大,在全国都没有先例,不敢担风险。王伯祥就反复说明:“这可是关系千百户农民发家致富的事啊,2000万元看上去数目是不小,可化整为零,到了各个农户就成小数目了。一个大棚一年收入两三万元,而每家贷款也不过几千元,会有什么风险?一年之内保证把贷款还上。”

  王耀坤还是担忧地表示,大棚能不能成功,还是两可之间的事。王伯祥说:“我敢保证成功。”王耀坤还是犹豫,要是放出去这么大的数额,谁又担保一年之后全部归贷呢?王伯祥再也按捺不住了,口出高声:“我担保还不行吗?”随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桌上的玻璃板碎了。不过这一巴掌也有效,一下子拍出了2000万元。

  正是这2000万元,成了后来寿光千百家菜农的“启动资金”。“90后”王聪是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人,也是一位“棚二代”。当年父辈们用麦穰和泥夯筑起第一代棚,如今王聪两口子用手机操控着智慧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吃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王伯祥书记和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在短视频传播平台王伯祥事迹的视频下,许许多多像王聪一样的年轻新农人在留言中表达心声。

  善济天下,“寿光模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春暖花开,枝头添绿。在距离潍坊500公里的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村,200亩高标准智慧大棚内长出了“寿光菜”。这个高标准蔬菜基地是由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结对建设的。“从大棚建设到种苗、种植技术,再到销售,全部由我们村负责。”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说。

  “光咱寿光富起来不算富,还得全国富。把技术传出去,技术在全国都发展起来了,对寿光是好事。这样市场繁荣,蔬菜买卖越做越大。”王伯祥常常这样说。

  30多年来,寿光人一直坚守“不封闭,不独享”的理念,无私向全国各地输出寿光的大棚蔬菜技术。目前,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骨干技术员在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正是因为“兼善天下”的初心与发展思路,寿光跳出一城一地去发展,毫无保留地将成熟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推出潍坊,走出山东,迈向全国,逐梦世界。

  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各种温室以及内部种植系统、植物补光灯、植物工厂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董事长王守波是土生土长的寿光人,在公司发展理念中,深深刻印着王伯祥“全国市场繁荣了,蔬菜买卖越做越大”的理念。王守波说:“我们是做设施农业的,前几年国际市场上提到温室大棚都觉得荷兰、以色列做得好,现在越来越认可中国的温室大棚,更多客户选择寿光大棚。我觉得,要做品牌就要大家一起抱团,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一起走出去,搏击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利森特大棚展厅外景图

  2015年以来,利森特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几内亚、阿联酋等29个国家建设了262个种植园区。

  像利森特一样,目前寿光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领域的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地区,年交易额近30亿元。

  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策源地,寿光屡开风气之先,从县域的艰辛求索到全域的发展求变,创新与开放的动力灌注在潍坊这片具有深厚“三农”发展基因的土地上,生发出万千气象。如今,王伯祥改革先锋精神生生不息,澎湃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心怀天下,吾辈何辞”。在潍坊,广大党员干部从王伯祥身上汲取奋进力量,始终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以实干为底色,以奋斗为注脚,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升华改革气质,在破解难题中锐意进取,在中国式现代化潍坊实践的发展征途上,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

新派融媒体记者:石莹/文 贺德良/图

张钊庆/视频

编辑:平小娜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