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新闻
百姓书记王伯祥 | 百姓为什么忘不了王伯祥?
2025-03-30 21:24:02 编辑:韩佳

  

  新派讯 “百姓书记”“改革先锋”王伯祥去世两年后,在他的家乡潍坊,“王伯祥事迹陈列展”开展,家乡人再一次被他的感人事迹深深感动。

  百姓为什么忘不了王伯祥?

  “要做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不贪不占、干干净净的官,做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从王伯祥说过的这段话里,或许我们能读出答案。

  王伯祥(右)在蔬菜大棚内调研。(资料图)

敢拍板的“伯祥书记”

  “看到杨树一行行,想起当年王伯祥。”这两句诗出自一位潍坊寿光干部写的散文诗《你是一棵树》。

  在潍坊寿光采访,很多曾经和王伯祥一起工作过的干部说,每每看到这两句诗,都会想起和伯祥书记一起战天斗地的场景,鼻子禁不住发酸。

  在潍坊寿光北部,“看到杨树一行行,想起当年王伯祥”已被传成歌谣。当年跟着王伯祥参与寿北开发的农民如今都已上了年纪,当和他们聊起伯祥书记时,好几位老人的眼里都噙着泪花。

  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说起王伯祥,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伯祥书记是个一心为老百姓干事的好官,寿光的好底子,是伯祥书记打下的。

  从1986年6月到1991年11月,王伯祥在潍坊寿光担任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他带领干部群众建市场、上大棚、战寿北、抓工业……挖去了“贫困县”的穷根,把寿光带到了全国百强县的“门口”。

  担当作为,既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潍坊寿光要发展蔬菜,就要建市场、搞流通。很多人不敢冒这个险,因为那个时候,市场姓“资”还是姓“社”,还没有定论。

  如何抉择?王伯祥想起了一件往事。1983年,潍坊寿光白菜大丰收,却因没有销路卖不出去,5000万斤白菜眼瞅着烂在了地里。

  在关乎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关键时刻,王伯祥果断拍板,干!他动情地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大胆干。“‘乌纱帽’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风险,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样,一个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建成使用。后来,经过三次扩张,面积达到600多亩。如今,潍坊寿光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潍坊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在王伯祥的支持下发展冬暖式大棚,好不容易请来了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辽宁省瓦房店市陶村韩永山师傅,可村里人却不敢尝试。

  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17名党员决定先行先试。那可是玉米刚鼓苞的季节,毁青苗要担“犯错误”的风险。关键时刻,还是王伯祥拍板:搞大棚实验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应该大胆干,一切损失县里挺着。

  就这样,三元朱村17名党员建起了17个大棚,当年春节,大棚黄瓜卖到了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每个大棚平均纯收入27000多元,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

  试点成功!“高兴坏了”的王伯祥当即决定在全县推广冬暖式大棚。大半年时间里,25个乡镇、500多个村庄建起了5130个大棚,全县大棚收入1.2亿元,蔬菜大棚让寿光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当有人告诉王伯祥这赚钱的种棚技术可千万别外传时,他没有理睬,而是带着富起来的寿光人敞开大门毫无保留地向外传授大棚种植技术。一场发源于寿光三元朱村的“绿色革命”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

  如今,潍坊寿光的冬暖式大棚已迭代至第七代,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才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让“寿光元素”遍布全国乃至世界。

  2023年3月,王伯祥病危,已经不能说话的他在病床上颤颤巍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好。谁为人民服务好,就是个好人好官。”

  “为人民服务”,是王伯祥留给家人的遗嘱,也是他一生践行的信仰。

  王伯祥(中)在盐场调研。(资料图)

抓企业的伯祥书记

  发展大棚蔬菜,建蔬菜批发市场,不仅实现了王伯祥“让老百姓手里有钱花”的初心,更催生了一批依附于蔬菜产业的民营企业。

  潍坊寿光北部,有120万亩盐碱地。盐碱地里藏着“宝”,可在未开发之前,“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20世纪80年代,很多寿北人还在“要饭吃”。

  王伯祥力主开发寿北。1987年10月8日,天还没亮,20万民众扛着工具浩浩荡荡“开”进了寿北,向沉寂了千年的荒滩宣战。王伯祥在工地上的一个牛棚里建起了指挥部,一待就是45天……

  连续5年的开发,寿北的盐碱滩涂上,奇迹般地出现了20万亩虾池、40万亩盐田、60万亩棉田……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又一批民营企业在盐碱地上生长了起来。

  王伯祥刚担任潍坊寿光县委书记的1986年,寿光的工业总产值在潍坊当时的12个县中排倒数第三。

  如何破局?那个时候,王伯祥就意识到,农业富民,工业强县,农业是“饭碗”,工业才是一方发展的“钱袋子”。打牢农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之路。

  正是王伯祥的这一超前认识,才发展壮大了晨鸣纸业、联盟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打下了潍坊寿光工业体系的底子。

  张桂昌与王伯祥相识近50年,王伯祥任潍坊寿光县委书记时,张桂昌任潍坊寿光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张桂昌回忆,当时,有人善意提醒王伯祥:“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吗?”王伯祥却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发展,我就是罪人!”

  王伯祥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带着70多人的取经团跑到江苏“换脑筋”。学习归来不到一年的工夫,就上了棉纺厂、胶合板厂、制药厂等77个项目。

  那段时间,王伯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为民营经济正名;大抓股份制改造,破立并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刀阔斧减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让企业轻装上阵,投身市场经济大潮……

  大办企业,需要企业家,而这恰恰是寿光当时所缺少的。为了把人才“挖”出来、用起来,在王伯祥的主导下,寿光对全县52个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

  不仅如此,王伯祥还从102个经济单位推荐的100名“能人”中优选40人,作为企业“后备干部”。县委制定办法,大张旗鼓地公开选拔企业负责人。

  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在公开选拔出来的40多名人才中,后来涌现出了齐民思酒厂刘子祥、仙霞集团王金栋、联盟化工杨志强、富康制药杨维国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

  1986年,寿光县乡村工业企业数量只有303家,到1991年王伯祥离任时,寿光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4854家,工业总产值翻了3番、利税增长近10倍,寿光工业在潍坊乃至全省初步奠定了领先地位。

  不管是抓农业还是抓工业,王伯祥都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王伯祥带领潍坊寿光百万干部群众蹚出了寿光富民强县的路子,开启了两次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寿光模式”的发展创新之路。


  王伯祥(左一)同群众在一起。(资料图)

不谋私的伯祥书记

  270多年前,郑板桥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当他离开潍县的时候,三头毛驴驮走了他全部的家当。

  1991年10月,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一辆130小货车就装完了他全部的家当。

  在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副书记、书记的8年间,他全家五口人始终住在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四间旧平房里。

  王伯祥的妻子侯爱英先于王伯祥离世,作为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市长王伯祥的妻子,她当了一辈子临时工。

  侯爱英干了多年民办教师,待人和气,人人称道。20世纪80年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指标年年都有,王伯祥却一直让妻子“等等、再等等”。

  直到单位里比她资历浅的教师都转正了,侯爱英才去领了一张转正申请表。谁知王伯祥知道后竟对着妻子发了火:“跟你说等等、等等嘛,你怎么就那么急?”妻子委屈地说:“我是够了条件的,又没沾你的光。”王伯祥却说:“够了条件也不行,这样的事,咱就得往后靠!”就这样,侯爱英转正的事一拖再拖,最后也没办。

  王伯祥补冰箱款的事在寿光传得很开。1987年,侯爱英从县百货公司按批发价买了一台电冰箱,王伯祥知道后,硬是让老伴儿又补上了500元差价款。王伯祥的父亲误听传言,以为他受贿,对他发了大火。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王伯祥说到这件事,泪流满面,常委会上一时静默。

  侯爱英还有一个对王伯祥“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他把家里的亲戚都“得罪”光了。王伯祥刚当上县委书记的时候,一个亲戚拿了两个西瓜来家里看望,王伯祥竟不让进门,争来争去,西瓜掉到地下摔碎了。亲戚觉得王伯祥不通人情,气呼呼地离开了。

  亲戚托他调个好单位,他一口回绝;亲戚想在农村多占宅基地,他严厉批评;亲戚输了官司找他说情,他却说“一定按法办”……

  任职五年多,王伯祥没有利用职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他说:“为一个人办事,只是他个人得益。我坚持了原则,事业发展了,大家都受益,将来亲友们也会理解我。”

  王伯祥有自己的用人观,那就是“选上来的干部必须是自己对他的看法和群众对他的看法保持一致”,把住“德才兼备”的关口,绝不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开口子”。他始终认为,“用能干事的人,大家都会争着干事;用跑关系的人,大家都会争着跑关系”。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牢牢记在心里。不为亲戚办事的王伯祥本着自己的用人观选用了数不清的“能人”,也正是他用的这些“能人”和他一起,拼出了潍坊寿光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一次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时任寿光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寿光日报总编辑桑爱梅动情地说:“多年以后,富裕起来的寿光人,真正认识到了伯祥书记当年眼光的长远:扶持一个农业上的王乐义,选出一批工业上的陈永兴,启用一个教育上的王焕新,发现了一众商界的舒安……工农商学政,为寿光留下了一把把‘金钥匙’,种下了一棵棵‘摇钱树’。”

  改革需要先锋,时代需要楷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王伯祥就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改革进入深水区,时代更加需要“王伯祥式”的改革闯将。

  30多年前,他把百姓捧在心上,百姓拥戴他在台上;30多年后,他把背影留给百姓,百姓把他永记在心中。他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的王伯祥,是潍坊人口中念念不忘的“百姓书记”王伯祥!

新派融媒体记者:李敬友/文

于秀丽/视频

编辑:韩佳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