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新闻
历史建筑讲故事 | “举人胡同”里双魁并耀
2025-03-31 17:03:50 编辑:冯淑杰

  

  新派讯 在潍坊市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涌泉庄村,有一条独具特色的胡同,因在清代出了文武两位举人,故称“举人胡同”。2020年,举人胡同的文魁大院门楼、武魁大院倒座入选潍坊市中心城区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

  举人胡同

一条胡同连接两处历史建筑

  3月25日,记者驱车前往涌泉庄村,实地探访这两处历史建筑。

  涌泉庄村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村内有一处泉水常年喷涌而得此名。村子人杰地灵,能人辈出,文魁大院门楼和武魁大院倒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举人胡同的前后门。

  文魁大院门楼

  站在文魁大院门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匾额,书曰“文魁”,门楼左右两旁有上马石。今年81岁的村民庄维献告诉记者:“别看这两块石头小,第二台阶处却能坐下一个小孩。小时候我与伙伴经常坐在这里聊天,好多人还喜欢抠石头表面,经年累月,竟然抠出了两个洞,犹如‘水滴石穿’,十分奇妙。”往北百余米,是武魁大院倒座,上方的匾额书曰“武魁”。与倒座紧连一起的平房后墙上,有四块嵌在墙上的拴马桩。

  文举人故居内部

  整个举人胡同青砖黛瓦连片,前院后院相连。踏入文举人故居院内,第一眼所见的是影壁,花板砖雕、鸟兽图腾,古韵十足。屋内陈列的旧家具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主人在家中研墨疾书、笔锋如剑的场景。在武举人故居院内,兵器架上的刀枪模型显示着“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仿佛能看见武魁于此磨砺筋骨、拳脚生风、箭矢破空的画面。据涌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军介绍,文举人王显文,于清咸丰元年(1851)中举,授职知县;武举人王乾吉,清道光元年(1821)恩科中举,授武略骑尉,把守京城后臻门。文武举人为叔侄关系,现存两处故居为2018年在原址上重建所得,屋内的家具均为文武举人后代无偿捐赠。

  武举人故居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吸引游客

  一条100多米长的举人胡同是清代科举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历史见证,是涌泉庄村崇文尚武传统的实物体现,尽管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变迁,却仍古香古色,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和沧桑,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据《王氏族谱》记载,涌泉庄村清代雍正年间至光绪年间的五代人中,科考入仕者多达30人。

  在涌泉庄村,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相互辉映,游人既可以在举人胡同里开启寻古探幽之行,也能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洗礼。

  中共潍南县委旧址

  从文魁大院门楼离开举人胡同,向西走,是中共潍南县委旧址所在地。中共潍南县委旧址为传统砖木结构院落,主体建筑由三间南向房舍与门楼相连,灰砖黛瓦间透出岁月沉淀的斑驳。门楣上方悬挂的“潍南县委”四字匾额,墨色遒劲庄重。入院东侧设有值守室,约五六平方米的室内,东墙倚靠了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在这里,简朴到近乎简陋的屋檐下,革命先辈于枪林弹雨中开辟红色阵地,用信仰与热血书写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篇章。

  在涌泉庄村,斑驳墙垣诉说往事,飞檐斗拱守望时光。希望每一位来这里的到访和参观者,既能读懂砖瓦里蕴含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意义,也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舍身忘我、无畏斗争的革命精神。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图

宋寿爽/视频

编辑:冯淑杰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