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熊苗
近日,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的一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他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送外卖一个月的经历和所思所想。现代年轻人面对这种新的业态环境,他们到底有哪些苦痛?劳动强度什么样?到底能挣到多少钱?是否值得?外卖员这个“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处境?带着这些疑问,邢斌走上体验之旅。
细读这篇文章,中间有邢斌最直接的主观感受,包括“肉体受罪”和“受人辱骂”等;有他超越感受的理性思考,包括体面地存在于社会中的“成本”、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等。邢斌说“我无心于调查,就是想体验体验”,殊不知,沉浸其中的体验,才是最好的调查。
“底层人生活在底层的信息茧房;知识分子生活在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想要打破互不相通的信息茧房,是邢斌身为知识分子的自觉。近年来,“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不时登上热搜,其实就是对这种信息茧房的抗议。学者、专家在对社会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是否打破了自己的信息茧房,了解议题所涉的社会实际的方方面面?邢斌的这份自觉,当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近年来,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外卖员也是被经常拿来思考的一个切口。以个人生活经验来说,在外卖出现以前,人们会与身边的餐馆发生更多的联结,而外卖出现以后,人们与外卖员直接打交道,由于派单和接单的随机性,人们与外卖员之间不再有情感的联结,人的工具属性更加凸显。从这个意义上,“附近的消失”不是物理上的消亡,而是附近的很多人,从人们的眼中消失。
这也是邢斌此次体验的意义所在。他对外卖员处境的关注,对他人命运的思考,就是一种打捞和看见——看见“附近”的人,看见,就自有其价值和力量。能超越自我,看见、理解和共情其他个体和群体,这本身就弥足珍贵。
据海报新闻报道,邢斌目前正在体验另一种职业,此前他也称,未来会体验建筑工、快递分拣工等职业,“给自己油头粉面的内心减减肥”。这种“油头粉面”和“减肥”的形容,可以理解为对膨胀的自我和无穷的私欲的反思,对缩小自我、看见他人的追寻。这种反思和追寻,不止是邢斌需要,也不止是学者、专家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人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个美好的社会,必是从深刻理解这种相关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