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潍水,民艺之都。
日前,潍坊市核雕民间艺人田洪波创作的核雕系列作品《那个年代》,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是本届“山花奖”全省唯一获奖作品。它的获奖让潍坊——“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个招牌更加金光灿灿。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曾经是古时潍坊民间艺术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朵“山花”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是繁花似锦、群星闪耀,涵养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城市印记。它们扎根沃土、饱含芬芳;它们记录乡愁、孕育希望;它们历千年而不泯、经风雨而不衰,早已融入潍坊人的血脉。
象田洪波一样的民间艺术大师,潍坊还有很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全省有5名,潍坊有4名;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9名,潍坊有13名;全市在册工艺美术人才1000余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3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115名,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545名。全省484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有63位。正是这些民艺工作者的耕耘与坚守,涵养着潍水之地民艺根脉,让潍坊这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底蕴深厚,生机勃勃。
根脉绵延才能花团锦簇,创新和创造是生长不竭之动力。这次获奖的核雕系列作品《那个年代》,民间艺人田洪波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才创作完成。没有情怀,没有热爱,就不可能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耐心。他在创作体会中是这样写的:一名优秀的核雕艺人,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足够的耐心。有了创新,作品才会有特色;有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在桃核的方寸之间创造和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多年来,潍坊市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厚植民艺发展土壤,推动民间文艺这朵“山花”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激发它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有序,“山花”融入现代生活。潍坊市组织实施师徒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全市百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达到4000多人;组织传习讲堂30个,年均培训500名左右传承人和业务骨干。潍坊刺绣经过抢救性保护,已培训学员2000多名。核雕艺人从寥寥数人发展到400多人,核雕价格翻了几十倍。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高密茂腔、青州八角鼓等60多个非遗濒危项目重新焕发光彩。
传承有人,“山花”融入现代文创产业。潍坊市通过传承人群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市场经济引导等方式,形成了传承人群社会激励机制,建立了技艺大师、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三级形态的传承人梯队。风筝、年画、剪纸等民众普遍参与的项目从艺者均达到数千人的规模。潍坊市各级、各类民间文艺从业人员已达32万人,年收入180多亿元。
传承有地,“山花”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潍坊市积极建设民间文艺特色场馆、民艺传习所、传承示范基地、民间手工艺特色学校、校园传承教育基地等,为传统技艺传习、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而今,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精彩纷呈,非遗项目进社区展演、展示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常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植于乡野沃土、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朵“山花”,蕴含着世代延续的文化基因,更加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涵养潍水之地的民间艺术根脉,滋润广大群众文化艺术生活,让民间艺术在传承创新中焕发生机,更好潍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