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时评
海报观潮丨我们需要怎样的博物馆生活?
2024-05-18 09:26:21海报新闻 编辑:王誉林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又是一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设定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设定中对于“教育”和“研究”的重点强调,突出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博物馆作为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

我们从博物馆中获得的文化知识、美学启发、历史感受,都将不断打开和重塑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感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一)

当下,“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每每寒暑假、小长假或者周末,博物馆里都人潮汹涌,热闹非凡。以今年“五一”博物馆游客数据为例,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多地文博单位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年同期人数新高。其中,山东博物馆在整个“五一”小长假累计接待观众达10.8万人次。

实实在在的数据,凸显出博物馆受青睐的程度。

山东博物馆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观众在参观“登泰观海”碑刻。

应当看到,“博物馆热”之所以持续升温,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开始对文化美学和精神生活有了更多需要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带着好奇、思考和探索,在博物馆中重新打量、审视当下生活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对博物馆的感受和认知也越来越丰满和立体。

我们欣喜于人们对博物馆表现出的巨大热情,更乐于见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开启博物馆生活。

(二)

只是,“博物馆热”,然后呢?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博物馆又如何更好地赋能我们的美好生活?

以上问题的指向就在于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问题,这关乎博物馆功能的更充分发挥和释放。

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超级“连接者”和“赋能者”,回顾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设定,便能足以对此作出说明。

“博物馆与环境”“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与旅游”“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等等,我们看到,几乎任何一个我们关心的议题,博物馆都可在其中发生作用。

山东博物馆,两名小朋友在观看考古发掘现场视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记忆器官,作为特殊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博物馆不只有保护、收藏和展示的功能,还肩负着教育、研究、交流、传播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而且,人们到博物馆去,也绝不仅仅是停留和满足于“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在“打卡”之外,如何真正“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才是观众更加注重的游览体验。

我们看到,博物馆功能的更好释放与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

注重研究、做好研究,充分挖掘和阐释好馆藏文物资源,是博物馆发挥好教育功能的最可靠路径。

我们看到,当下有部分博物馆还是只停留在展览“物品”的层面,在文博资源的挖掘和阐释上仍存在欠缺,加上很多观众在博物馆游中不得要领,看了热闹,却看不懂门道,导致很多博物馆资源的教育价值得不到充分释放,这些都与当下部分博物馆研究能力尚薄弱有一定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修复、保存、教育机构,为了肩负起这几项功能,它首先应当是一个强大的研究机构,然后才能结合最新的展览理念和技术,将研究成果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来。

研究能力的薄弱也体现在博物馆的宣传中,真正有效的宣传并非只有对“镇馆之宝”的一味依赖,更重要的是,做好内容挖掘和阐释,以优质展品、创造性讲述和创新性展览来吸引观众。

山东博物馆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祭孔礼器,孔子博物馆藏。

可见,博物馆必须从展览物品转变为展览理念、讲述故事,并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书本学习和学校学习之外,给人们提供一个与文物、艺术、历史和知识相遇的博物馆学习交流场景,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唯有如此,博物馆里的大学问才能越来越轻盈地、越来越艺术地被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受众,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对此,博物馆正在作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线下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专题展览、流动博物馆、文化讲座、公益鉴定、文创发布等;另一方面,数字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综艺节目、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特色活动,也在积极向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全覆盖、定制式的博物馆文化服务。

而对于去博物馆的人,也应当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参观博物馆只是我们博物馆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将参观之前的好奇和知识准备、参观之后的兴趣和持续探索加进去,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精彩的博物馆生活故事。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