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派时评
文艺作品何以“传世”
2024-05-23 09:44:55大众网 编辑:李新花

文艺作品,一直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前沿、敏锐、轻松,很多时候,都能够更直接地发出时代先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在共鸣和共情中,文艺作品用其中暗含的社会价值观与精神内核,不断影响着这个时代,和每一个你我。

流量从不“说谎”

透过热度看观众喜欢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底色。

比如生命力。真实的地方风物和人情,为很多文艺作品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山海情》《繁花》,观众评价非常高的电影作品《草木人间》《南方车站的聚会》等都有这样的风格,他们用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背景,展现出剧中人物故事真挚、坚韧的情感。不难看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文化是一张巨大的背景板,上面发生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景观都展现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比如《我的阿勒泰》中治愈、美丽的自然风光,《繁花》中霓虹闪烁、带着烟火气的上海,鲜活又具体的年代图景,让观众也可以“身在其中”,被影响、被感染。

生命力之外,这些作品还有情怀。情怀,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代际,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特别的情感需要中,从精神领域带来更深远的共鸣和影响,比如热播剧《庆余年》中,主角“范闲”之所以能够让观众坐等五年,正是因为他身上追求平等、正义的勇气;而“边缘人物”滕梓荆能“霸榜”热搜,也是因为人们感受到了来自遥远年代里“士为知己者死”的理想与浪漫。不止《庆余年》,其实这样的情怀也出现在很多综艺节目中,比如《向往的生活》《奇葩说》等,将优质价值观贯穿其中,为节目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支撑。

当然,文艺作品的备受关注,还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助力。文艺作品的二次传播能力,正在成为影响作品热度的一大要素。最显著的是近几日热播的综艺节目《歌手2024》,“五旬老太战列强”“主持人嘴瓢”等,这些网络热梗创造出了节目之外的社交趣味,呈现出一种娱乐化、消费性的文化现象。当然,二次传播除了造梗,还有很多别的形式,比如电视剧《狂飙》中的台词梗、央视纪录片《动物世界》中的解说梗,等等。

共通的情感,共同的生活态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不同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时期掀起舆论场的讨论和观众的认同,最重要的在于它承载的精神力量和传递的感情温度。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只此青绿》等作品,通过更加潮流、新颖的形式,用艺术语言表现出中华文化穿越千年的力量,藏在宋朝之美的背后是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此不同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慢综艺,比如口碑创新高的《灿烂的花园》《种地吧》《时光音乐会》等,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真实、贴近生活的状态,在展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可以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事物,并从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和感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此外,还有很多文艺作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情绪价值。比如以《歌手2024》《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的竞技类综艺,展现出了艺术创作的真挚情感和不认输的生活态度等立意,恰恰激活了观众心中的精神力量。还有《小舍得》《乔家的儿女》等一类生活影视剧,剧情引发的关于教育、生育、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的讨论,切中舆论关注的热点。《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类主题的文艺作品传递出了宏大人文哲学和人类文明的一隅。

不论是哪种题材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沾着露珠、冒着热气”,打动观众的正是这些深入人们生活,实实在在、普普通通却有力量的生活态度。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好口碑、好市场、好环境,呼吁着更精彩的文艺作品,期待着更加有价值的思想内核。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首先就要有新意。比如《长安三万里》《封神》等,虽然讲的是“老故事”,却用了新内容、新形式,让好作品能够在同质化的文艺作品中凸显出来。当然,新意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还需要内容上的精,《琅琊榜》《甄嬛传》《庆余年》等网文小说的成功改变,正是源于此。在从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既尊重原著又适配荧幕,既要保留故事本身的叙事方式,又契合影视剧观众的口味,这需要改编和拍摄团队都有一颗“传世之心”。

比新意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的引领性。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源于人民、反哺人民、激励人民。这要求文艺作品不能只是“看个热闹”,更要有更深远的影响力。近日热播的《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它在映照出宏大的时代背景之外,还向观众传递出了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观众在欣赏剧集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近几年文化市场的勃兴彰显出了人们不断升温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艺作品的发展,始终与这个时代、与每一个平凡的你我相连接。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正能量的、有感染力的、能够启迪心灵的好作品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