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斗拱爷爷”开通没有“围墙”的课堂
□潍坊融媒评论员 薛静
据央视新闻报道,王永先老人今年74岁,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懂古建筑,爱上古建筑。为了普及古建知识,四年前,他开始自学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四年间,粉丝数量涨到上百万,视频总点击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他也被年轻粉丝亲切地称为“斗拱爷爷”。
心怀热爱,可赴山海。74岁“斗拱爷爷”王永先,通过短视频平台科普中国古建筑知识。看似偏僻冷门深奥的古建筑,在他生动有趣的讲解下,变得格外平易近人。在收获诸多人的喜爱之余,“斗拱爷爷”也为更多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建筑的窗户。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可以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又是积淀、传承、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融通,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现实是,因为古建筑的专业和小众,很长一段时间这门课程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习。
为了让大众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古建筑,王永先创建了“空中大课堂”,并依托短视频平台,为网友讲解古建筑知识。这个“空中大课堂”,没有界线、没有限制、没有“围墙”,教学对象也从学生扩展为大众。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古建筑,爱上古建筑。梁思成和王永先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传承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而王永先的走红,也证明了当代年轻人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渴望。大家希望通过类似的知识传播方式,拓展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不管是古建筑还是其他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于传播,在于被大众接受认可。“斗拱爷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为大众“讲课”,不仅能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也有益于引导带动更多年轻力量进入这一领域,成为新的传承力量。
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冷门领域的“斗拱爷爷”破圈,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带领更多人,穿越千年时光,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