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先用后付”成了糊涂账
□潍坊融媒评论员 宋玉璐
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很多消费者反映,默认付款方式莫名其妙变成了“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刷脸或指纹确认就直接下单了。有的消费者只是想收藏商品或先添加到购物车,方便比价和统一结算,却变成了直接下单;也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以“先用后付”的方式购买过商品,驿站里都是自家包裹不说,后续还产生了违约金和逾期费用。
据报道,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出奇招促消费,“先用后付”服务逐渐流行,这本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却遭到不少网友吐槽。不少消费者反映,这一模式存在不少问题,让便利变成了麻烦,甚至成为易踩坑的购物陷阱。
不少消费者发现,“先用后付”在未经自己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启用,默认的付款方式被悄然改变,感觉知情权和选择权被侵犯。还有的“先用后付”,让原本只是想收藏或加入购物车的操作,竟变成了直接下单,这种“被消费”的情况,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困扰。使用“先用后付”却不知情的消费者,后续不仅要面对一堆莫名的包裹,甚至还要承担违约金和逾期费用。如此种种,不禁让人感慨被套路了!
电商平台推出“先用后付”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刺激消费,方便消费者。但在推广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仅仅着眼于商业利益,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清晰透明,每一次交易都得到消费者的明确授权,不能让“先用后付”成为糊涂账。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面对“先用后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明确规则,规范电商平台在设置“先用后付”功能时的操作流程,防止平台擅自更改消费者付款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平台进行处罚,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要及时处理。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在购物时擦亮双眼,面对“先用后付”选项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服务协议、条款,充分了解该服务的具体规则等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先用后付”不是“只用不付”,更不是“0元购”,一定要理性消费。对于不明所以的消费形式要及时与平台沟通,坚决维护合法权益。
平台要自律,监管要到位,消费者要警醒,这样才能让“先用后付”回归其便利消费的本质,维护好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