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变“骗捐” 爱心经不起消耗
□潍坊融媒评论员 薛静
据红星新闻报道,因罹患霍奇金淋巴瘤,现年29岁的兰某飞通过水滴筹发起目标90万元的筹款。然而发起筹款不到一个月,兰某飞就因在多个微信群晒新房照片遭到群友举报,水滴筹也将其筹款通道关闭。遭到群友举报后,水滴筹官方发布声明称,兰某飞多次向平台隐瞒家庭房产,目前所筹集的超27万元善款将全部退还。
一滴水是渺小的,但千千万万滴水汇聚到一起,就能成为托举生命的汪洋大海。类似于水滴筹这样的平台,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网络,把陌生人的善意和爱心传递给那些亟需帮助的人,帮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勇气。
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可前提是要确保事件真实性和平台信任度,否则,本不相识的人为何能相信这件事就是真的?为何要为他人捐献爱心?为何要对陌生人伸出援手?如果平台承担不起捐赠人信赖的重任,那么爱心捐献就很容易被当作一种敛财的手段,善意和爱心也会被肆意消费。
事实上,兰某飞事件并非孤例。翻看近几年的报道,“拥有多处房产依然进行筹款”“相声演员筹款被质疑”“身家几百万元却卖惨求捐款”等事件时有发生。这只是大众能看到的,还有更多“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呢?一次又一次的欺骗,让大家面对求助信息时多了几分犹豫。长此以往,不仅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救助,还会损害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而社会整体信任感的减退,导致的后果需要由所有人来“买单”。
平台为求助者和捐赠者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可以说责任重大,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审核机制,对求助者病情和家庭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跟踪后续治疗情况,确保求助者信息真实准确,尽可能打消捐赠人的疑虑;另一方面,对那些通过卖惨获取不义之财的求助者,要及时处理,通过关闭筹款渠道并追回善款、建立“黑名单”等方式回应公众关切问题。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网络慈善监管,严惩违法违规事件,不辜负每一点微光大爱。
慈善之花唯有在阳光下、在净土中才能开得长长久久。守住诚信和道德的底线,珍惜陌生人递过来的橄榄枝,尊重每一份看似寻常的善意,共同努力才能让爱心到达应该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