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情绪消费”左右“消费情绪”
□潍坊融媒评论员 孙瑞荣
据央广网报道,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情绪消费服务项目销量惊人,但是个人隐私泄露,价格、服务不明确、不透明等风险和问题存在。
随着新需求、新模式、新趋势出现,购物平台上已出现各式各样的、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或服务,如“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解压玩具”等,可谓花样繁多。主打“让自己开心”的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当前年轻人消费选择的新趋势。
所谓情绪消费,即通过购买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情绪需求的行为,其主要客体包括但不限于精神陪伴、体验类活动、兴趣爱好等。具体而言,它可以是一种短暂的快乐,也可以是某种长期的习惯;可以是一次即时的情绪宣泄,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情绪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面临着学业、工作等多重压力,需要宣泄压力和释放情绪,而情绪消费或许恰巧能满足这种需求。
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这些情绪消费新业态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也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在这种消费行为中,年轻人不仅仅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更是在寻找一种“情绪舒缓剂”。
然而作为一种新消费现象,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一些问题和漏洞,比如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同时,这类市场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创新和精准定位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
在追求情绪满足的过程中,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为了刺激或者快乐而冲动消费,从“为情绪买单”变成了“为冲动买单”,还可能会出现个人隐私泄露、消费者权益受损等一系列潜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商户或企业也应该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年轻人要理性消费、切勿盲目。毕竟,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暂时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