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宠谨慎“宠”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于哲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在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双重变革的浪潮下,宠物市场开启多元化发展的新篇,异宠这股新兴潮流涌入大众视野,成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动物”。潮流背后,风险暗藏,由此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传染性疾病蔓延等问题不容小觑。
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异宠店,观察了解异宠的模样、习性。(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宠物的陪伴,更多追求新奇与独特的体验。异宠有别于猫、狗等传统宠物,一般指一些长相奇特、与众不同的另类宠物,例如蛇、蜥蜴、角蛙等。
异宠经济的热度正在不断攀升,已然成为宠物市场的“新势力”。《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龟、蛇、守宫是爬宠种类中的主要类型;有数据统计,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饲养异宠的人群以“95后”居多;社交平台上,分享养宠攻略和“盘玩”秘籍的博主比比皆是。
潮流背后,风险暗藏,由此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传染性疾病蔓延等问题不容小觑。在异宠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规范这一市场,保障生物安全、生态平衡以及消费者权益,成为摆在公众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要避免冲动消费,做到理性饲养,不随意丢弃。一方面,饲养异宠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异宠交易链中,很多是非法交易,如果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宠物认识不清,很可能因此触犯相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饲养异宠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异宠可能携带病菌、寄生虫等,导致人畜共患疾病。许多饲养者对异宠的习性和疫病防控知识了解不足,进一步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对非法交易、运输、饲养、放生异宠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其作为异宠交易的重要载体,线上交易不应成为监管盲区,应依法履行监管和信息审核义务,强化异宠商品和交易的审查管控等。
饲养“神奇动物”不能只图乐趣无视风险,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异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编辑:赵越
一审:赵越 二审:魏慧聪 三审: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