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忙“闹海” 文旅要“闹嗨”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据中新网报道,随着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票房迭创新高,这个小“魔童”带动中国多地“哪吒游”热度攀升,文旅部门和业界顺势而为,纷纷借力拓展资源。
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其故事深入人心。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对哪吒形象的重新塑造,让这一古老神话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随着票房迭创新高,“小哪吒”带动中国多地“哪吒游”热度攀升,文旅部门和业界顺势而为,纷纷借力拓展资源,推出与哪吒文化相关的旅游路线以及文创产品等,四川宜宾、天津陈塘庄、安徽固镇等与哪吒文化相关的地区成为了游客们的新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哪吒游”的推荐帖子已超过3000万篇。
这些景点的走红,不仅丰富了文化旅游市场,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通过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高票房、高质量、高关注度的影视作品,不仅获得了口碑和价值的双赢,也成为激活旅游消费的关键因素。热门影视剧的取景地、动漫电影的IP起源地,除了拉动本地居民在热门景区、影院周边的二次消费,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异地游客前往打卡。如,游戏《黑神话:悟空》助力山西古建筑、石窟人气攀升,《我的阿勒泰》《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推升新疆阿勒泰、广东江门、云南大理等地的旅游热度……
但是,文旅行业的“蹭热点”绝非一时的流量狂欢,当热潮退去,真正能留下的是那些深耕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注重用户体验的东西。地方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既要尊重和保护原有文化生态,避免过度商业化,又要善于创新,避免同质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打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内外兼修,用好自身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编辑:平小娜
一审:平小娜 二审:魏慧聪 三审:李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