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封号圈”
操弄“封号权”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一个隐匿在多个平台里的“封号圈”群体浮出水面。这一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一些博主苦心经营,只因拒绝了“炸号者”充满威胁的转账要求,便看着账号莫名其妙地“没了”。
“封号圈”,通常指通过捏造违规理由,对正常运营账号发起恶意举报,导致账号被封禁的一类群体。他们利用字母、谐音、更换话题关键词、转换平台等方式躲避监管,恶意“炸号”“点号”。
在流量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某些短视频账号变现能力可观,已然是高价值资产。然而,“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不仅靠“空手套白狼”牟利,还以封别人账号为荣,拿封号恐吓他人,导致许多无辜用户的账号被封禁,心血付诸东流。
从曝光的案例看,职业封号人的手段非常简单粗暴:有的“移花接木”,利用抓包软件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再将聊天记录篡改为情色、暴力、诈骗等违规内容,然后向平台举报;有的“无中生有”,通过P图伪造违规聊天记录,随后伪装受害者进行恶意举报……对于被投诉的账号,平台通常都是先“封号停权”再说,这给了“封号圈”以可乘之机。
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举报本是维护平台健康生态的有效手段,能及时清理违规内容和不良用户。但恶意举报者将规则扭曲利用,把举报用成了“网络私刑”。“封号圈”动不动恶意举报,不仅严重影响用户的上网环境,也是对网络生态的严峻挑战。“封号圈”之所以胡作非为主要是受利益驱动,一方面是利用了部分平台审核能力缺失、难辨证据真伪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了某些平台为了规避主体责任、连带责任而“宁可错杀不能错放”的心态。
一些博主苦心经营,只因拒绝了炸号者索要“保护费”,便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封号而无可奈何。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遏制恶意封号的不良现象蔓延已刻不容缓。
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优化举报和申诉机制,比如,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精准识别恶意举报;对举报内容进行严格审核,避免误封;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让“封号圈”不敢肆意妄为。相关部门应当明确网络恶意举报的认定标准,细化伪造证据、恶意举报等行为的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加大对恶意举报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广大用户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恶意举报时要及时申诉,并保留相关证据,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将“封号圈”群体连根拔起,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正,保障数字时代的公民权益与网络秩序。
编辑:冯淑杰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