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不是法外
“打野”切莫撒野
□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赵春晖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四川成都掀起一股“打野”热潮。但不文明的“打野”行为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比如,鲜嫩的鱼腥草,由于暴力采摘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也当作野菜挖走了,给村民带来了损失。
“打野”是时下对“挖野菜”的一种新称呼。春季正是“打野”的好时节。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和解压方式,“打野”可以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纾解压力,感受生活之美。
不过,部分“打野”参与者,或把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作物、药材等当成免费的“野菜”来挖,或对自然植被、景观花卉、生态环境随意破坏,无视公共道德,漠视法律法规,让“打野”这项原本阳光的休闲方式变了味。
这种不文明现象的背后,有部分参与者自身素质不高,过度追求自身体验,忽略公共利益的原因,也与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管、约束和处罚机制等有一定关系。
春光美好,自然可亲。对“打野”一味强行禁止显然不可取,但放任自流同样不妥,需要多管齐下、疏导结合,给予规范、引导、纠正,让“打野”重回文明守法轨道。
相关部门要切实担起责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制作警示标牌、宣传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同时,可以尝试开放一批规范的“打野区”,安排专人值守、引导,既满足市民亲近自然、探寻野趣的需求,又避免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明确禁采区域,加强巡查,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对恶意破坏生态环境和他人财产的行为,要冒头就打,依法予以处罚。
野外并不是法外,“打野”爱好者要把文明守法当成自己的第一行为准则。在享受自然野趣之时,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坏农作物,不进行“灭绝式打野”……如此,方能让“打野”真正成为一项感受自然、亲近泥土、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趣味活动,让这份独特的春日体验更健康、更环保、更持久。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