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擦边带货”
成为流量密码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宋玉璐
“擦边”是指游走在合法与非法边缘的行为,不少电商平台为获取流量纵容此类现象蔓延。近日,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尴尬推送”的讨论。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在公开场合和手机音量“赛跑”的“社死”经历,表示一些产品宣传广告语“0帧起手”,极具暗示的语言让人十分尴尬。
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花式擦边”“尴尬推送”等问题却愈演愈烈。从最初搜索相关关键词才会收到推送,到如今“不搜也推”,这些低俗营销手段已经到了令人防不胜防的地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电商行业竞争激烈,流量与商家排名、平台收益紧密挂钩,部分商家为降低推广成本,不惜剑走偏锋,用“擦边”来博眼球。另一方面,直播电商平台算法不够精准,易产生错误,将不良内容推送给无辜用户。
“擦边”营销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擦边”商家通过低俗劣质内容博取关注引流,挤压了正规商家的生存空间,造成“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会让直播电商平台的信任体系坍塌。
尽管已有不少直播“擦边”账号被封禁,但治理效果始终有限。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擦边”行为界定模糊。此类行为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现实中也很难具体定义,监管难度大。
要治理“擦边带货”,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法治体系,明确“擦边”行为的认定标准,加大对违规平台和商家的惩处力度。对于平台来说,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优化算法技术,做好精细化管控,严格审核入驻商家和推送内容,避免不良内容的传播,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广大消费者也要提升自身审美和辨别能力,主动抵制低俗营销,一旦发现“擦边”行为,及时向平台或相关部门举报。
“擦边”乱象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网络环境。只有通过规范运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告别“擦边”歧途,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购物环境,才能实现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编辑:朱明洁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