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近年来,潍坊市法律援助中心主动延伸职能,不断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扎实构建富有潍坊特色、满足现实需要的法律援助制度体系,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畅通服务“高速路”,法律援助有温度。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行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优化办事流程,压减办理时限,加大便民力度,努力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建立重点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现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一站通办、一线通办、一网通办,开辟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各类受援群体合法权益。统筹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业务,推进12348法律服务热线“7×24”小时服务,为群众提供全时空、多元化、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12348法律服务热线接通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8%。2024年,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来访群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1363件,回收卷宗1500余本,为受援人挽回损失或取得利益3369万余元。市法律援助中心去年组织开展全市法律援助案件随机评估,案件合格率达97.5%,为维护保障和谐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建设“标准面”,法律援助暖人心。紧紧围绕“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建设要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法律援助服务人员学习《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重点理解案件办理中申请、受理、审查、指派、承办等环节的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等内容,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确保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组建508名志愿服务队伍,汇聚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律师组建法律援助律师库,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规范管理,确保入库的律师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法援在线”便民优势。积极推广应用“法援在线”服务平台,努力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平台利用率达100%,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横向与法院、检察院、看守所及残联、妇联、劳动监察等部门紧密联系,组建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专项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6个,工作站紧密联系,夯实法律援助服务基础。
拧紧卷宗“质量阀”,法律援助提质效。深化全程监督,持续提升服务标准化,把质量作为法律服务第一标准,重新修订《潍坊市市级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标准统一规范》,加强案件流程管理。将案件流程划分为受理、登记、审查、审批、指派、办理、结案、归档和补贴发放等九个环节,突出环节控制,实现法援案件信息化系统与纸质档案管理环节同步。严格执行案卷归档制度,形成案卷自检自查常态化工作机制,查找律师在办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严格审查案件代理词、辩护词等法律文书中案件事实归纳及法律运用是否准确,提高案件办理质效,实行差别化办案补贴发放制度,确保律师用心用力用情,高质高效高标办好每一起援助案件,用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践行潍坊法援“法律有情,援助无忧”的服务宗旨。
点亮维权“指明灯”,法律援助惠民生。聚焦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需求,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推动实施“春暖农民工”“法援护苗”“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结对关爱”等行动,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法律援助服务,有效扩大法律援助民生实事影响力。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力量,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法律援助主题宣传活动,及时宣传报道相关工作。参加12345在线和政策访谈栏目,宣传法律法规和讲好法律援助案例,在“法治潍坊”和“潍您法援”小程序发布信息、案例20余篇,参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市老年大学、潍坊军分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在建项目工地法治讲座,提升法律援助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首选度。
下一步,市法律援助中心将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充实壮大潍坊市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专家队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援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全程质量管理。充分运用科技赋能作用,有效利用“潍您法援”小程序,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法规和讲好法律援助故事,将法律援助服务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确保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经得起检验,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晓萌/文图
编辑:刘小丽
一审:韩镇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