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潍坊资讯
刘墉故里看“家风”
2025-04-01 05:39:12 编辑:刘小丽

  新派讯 好家风滋润好乡风。春光好时节,记者来到清代名臣刘墉故里、潍坊高密市注沟社区逄戈庄村,感受这里代代相传的好家风。清爱文化园里聆听一段历史故事,漫步街头感受村庄新风新貌,所见所闻让记者如沐春风。

  家家户户一年四季挂灯笼。

  3月28日,记者来到逄戈庄村采访,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灯笼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般只在春节期间才会挂起来的红灯笼,怎么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挂红灯笼呢?面对记者的疑惑,村党建管理员张博明为记者解开了这一谜团。  

  相传康熙曾御赐刘墉祖父刘棨红灯笼,上书“清爱”二字,即清廉清政热爱人民之意,这对于刘家来说,当属莫大荣誉,遂在其家乡形成挂红灯笼的乡俗,流传至今。

  张博明说,村民家家都挂红灯笼,一挂就是一年,过年的时候再换新的,挂红灯笼成了村民传承良好家风的一个载体。

  逄戈庄村处处可见刘墉文化的影子。

  “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孝悌为本,意在慕容......”刘氏家风被工整地实录在清爱议事厅里;“清廉爱民、循良为吏,积德行善、宅心仁厚......”刘氏家训张贴于房舍墙上,让每一位村民时刻谨记心中,教化其言行。

  张博明介绍说,逄戈庄村良好的家风村风可以追溯至清代以来形成的刘氏家风。自清初起,刘氏便是名门望族,那时村里有40多个姓氏,都是慕名刘氏良好家风投奔该村的,有在其家里做长工的、有做短工的,也有看祖坟的。目前村里还有38个姓氏,不同的姓氏都受刘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影响和睦相处。

  好家风涵养好村风,如今在逄戈庄村,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家家户户,崇尚尊老重教之风;红白喜事新事新办,没有一家大操大办,而像邻里互助、兄弟友好、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大善小举更是数不胜数。正因如此,早在2019年,逄戈庄村就成为了省级文明村。

  坐落在村子中间的清爱文化园更是集中展现了这一方文明的脉络与渊源。

  “不尚奇名、不争其利;乐善好施、约己丰人。”这是清监察御史任玥的家训家风。

  “人之孝,读书为大。”这是清初进士傅亶初家训集《过庭录》里的教诲。

  “做感恩的人,做利他的事。”这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王翠芬的家风名言。

  走进清爱文化园,先贤家风馆、红色家风馆、高密名人家风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里良好家风的源远流长。拼命救父、弃考尽孝、卖田奔丧,一个个历史家风故事在这里生动再现......

  清爱文化园之清爱堂。

  而在“清爱堂”,则全面展现了刘氏家族家风的形成与传承及一脉相传的故事。

  干净宽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我们今天还刚刚接待了两批参观者,现在清爱文化园已是高密市党性教育基地和潍坊市廉政教育基地、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陪同采访的注沟社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新派融媒体记者:窦浩智/文图

编辑:刘小丽 祝超

一审:韩镇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