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完善以开放促改革制度机制,制度创新赋能效应持续显现
从惠企创新看开放之变
缺少渠道、获客成本高、新客户摸不清底细……开拓海外新市场是外贸企业公认的犯愁事。得益于上合经贸综服平台的助力,青岛欧海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海德”)开拓上合组织国家市场,却比以前容易了很多。
上合经贸综服平台通过链接21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信用数据,为欧海德出具了涵盖目标企业营收、贸易等50多个细分维度情况数据的信用报告。“我们据此筛选出10多家客户,目前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元。”欧海德销售经理王语盈说。
在新客户、新市场背后,欧海德收到的其实是一个丰厚的“开放红包”。山东主动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高水平开放的层次能级全面提升,越来越多的“欧海德们”成为山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国家赋予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任务。山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山东自贸试验区1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得到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的赋能效应持续显现。
“关保通”是烟台海关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联合推出的通关便利化新模式,政府、国有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共同承担关税及滞纳金的代偿风险,企业向银行申请关税保函时可以获得免抵押、免保证金和手续费的优惠。随着“关保通”模式在自贸试验区外的复制推广,位于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玲珑轮胎也享受到了这一红利。“截至目前,玲珑轮胎‘零成本’办理保函金额已累计超1亿元,每年节省综合成本300余万元。”企业通关部经理兰慧说。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完善以开放促改革制度机制,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进一步凸显了自贸区作为制度创新“头雁”的重要使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山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2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深化改革创新方案实施率超过70%。2项改革试点经验、5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推广,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数量达183个,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居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前列,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针对企业所急所需,一批指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成果陆续问世。比如,为解决通关效率低、成本高等难题,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提供一站式通关全流程服务的基础上,开发上线了“鲁贸贷”平台、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专区、国际结算平台、出口企业海运保险费补贴申报系统等多项特色功能,持续为企业提效降本。上线运行以来,已与30个部委实现“总对总”对接,上线30个功能模块,涵盖176个业务系统,服务事项达1200余项,服务外贸企业超过40万家。
再如,针对农产品出口常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掣肘,济南海关以服务农业企业“走出去”为出发点,优化出台支持国家农综区发展10条措施,指导30余种农产品出口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企业近900家。
制度型开放的红利叠加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让投资山东的热情持续高涨。今年秋季,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70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民营企业投资项目430个,总投资达3537亿元,投资额度超过一半。
10月24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各方围绕航运物流、新能源、蓝色金融等海洋经济的诸多热点领域开展研讨,多场高层次闭门投资会带来商机,总投资656亿元的30个山东省海洋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展现高能级平台在吸引高质量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能量。
高能级开放平台,是对外开放的“主战场”。山东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将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的重要载体,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
如今,自贸试验区内,一家家跨境电商企业业务版图持续扩大;开发区里,跨国公司带来的新项目拔节生长;青岛峰会、儒商大会、港澳山东周、新加坡山东周等活动中,鲁企对接客户、签约项目,收获满满。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将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力做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走进山东、深耕山东,不断提升外资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在务实合作中携手共赢。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李振孙源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