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动车组行驶在济郑高铁长清黄河特大桥上。姜艾勇摄
2024年10月21日,G9227次复兴号列车从莱州站出发驶向烟台,标志着潍烟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其如同一条银色丝带,实现了胶东半岛高铁的闭环,加速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至此,山东已有13条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047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回顾山东高铁的发展历程,从2008年胶济客运专线全线贯通,到2011年京沪高铁的通车,山东高铁实现了从零到“一横一竖”的跨越。如今,随着潍烟高铁的通车,山东高铁已经“成环成网”,出省通道达到5个。高铁就像一条条血管,连接着山东的城市与乡村,输送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山海相连、时空压缩,成为促进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运营里程连续增长
“2018年,山东高铁通车里程为1240公里,居全国第7位,高铁通车密度排在第13位。”山东省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来逢波认为,那时山东的高铁里程短、出省通道少、互联互通程度弱。
自从2018年以来,山东奋起直追,年年有高铁开通,运营里程一次次被刷新。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铁、青盐铁路通车,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1747公里,济南、青岛间形成胶济客专、胶济铁路、济青高铁“三线并行”的运输格局;2019年11月26日,日兰高铁日照至曲阜段通车,沂蒙老区终圆高铁梦,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1987公里;2020年11月26日,潍莱高铁通车,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城市时空距离再次缩短,山东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000公里;2021年12月26日,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庄寨段通车,“牡丹之都”接入全国高铁网,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319公里;2022年11月16日,济南枢纽胶济铁路至济青高铁联络线,即黄东联络线通车;2022年12月30日,济莱高铁通车,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446公里;2023年12月8日,济郑高铁、莱荣高铁通车,打通了西向高铁通道,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800公里;2024年7月18日,日兰高铁全线贯通运营……
在东营,早日通上高铁是这个城市的期盼。如今,建设中的津潍高铁正在打开东营交通发展新格局。“我们春节假期没休一天班,100多名施工人员坚守岗位,一直在持续推进东营南站城市通廊地下结构施工。”中铁建工集团新建津潍高铁东营南站项目负责人杨光介绍,东营南站施工的难点在于深基坑开挖及营业线安全保障。为保障工期,他们优化施工方案,采用新技术新工法,在克服冬季施工难题的同时,加快了施工速度,保障了基坑安全。
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燕飞告诉记者,津潍高铁是东营实现高铁梦、高效快速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头号工程。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沿海大通道,赋能当地经济发展,通过高效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加速黄河三角洲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联动升级。“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东营黄河公铁大桥等控制性工程,优化施工组织,确保全线尽早通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燕飞说。
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泉海相连,铁路相伴。今年春节,新开行的“济青快线”迎来首个春运,更成为旅客出行新选择。
全程运行最快仅有1小时21分钟,让“济青快线”的车队长周慧感触颇多:“‘济青快线’的前身是‘齐鲁号’,那时候,早上8点开车,11点59分才到站,在当时算是两地间最快的列车。旅客在车上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哪像现在,车内有车载视频,旅客也可以看手机缓解旅途的疲惫。”时段优、速度快、旅时短的“济青快线”让人们感受到“随到随走,一路畅行”的便利,也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旅客乘着高铁去旅行,加强了济南、青岛两大省内经济发展引擎间的互动交流。
“自这个滑雪季开板以来,来自北京、济南、淄博、潍坊等地的游客显著增多,和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客流量增加了35%,特别是省内游客更多选择高铁出游。”龙口南山国际滑雪场负责人介绍。
自今年一季度,潍烟高铁龙口站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后新增车次至30车次,游客除了可以到龙口感受冰雪魅力,还可以凭借目的地为龙口的高铁票半价游览南山景区,进一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潍烟高铁的开通,不仅带来旅游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区域间的人才沟通、商务交流。来自山东大学的于文斌教授,与龙口中宇热管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有着长期合作,高铁开通以前,受困于车次少、时间长、距离远,很少到企业现场指导。高铁开通后,以往5小时的路程,目前不到2小时就能到达。如今,于文斌随时联系随时到达,更便利、更高效,双方围绕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动态闭缸系统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开展全面合作,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便捷的交通也让前来考察项目、洽谈投资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来自北京的客商徐文龙表示,以前只去过烟台,高铁开通后,便捷的交通能速返北京与龙口两地,投资意向更进一步。据了解,潍烟高铁开通后,龙口市先后与吉利耀宁集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学院开展座谈交流,促进项目合作。
配套产业借势腾飞
竖立的硬币在飞驰的高铁上不倒,与轨道板的质量密不可分。钢筋笼绑扎、入模、张拉、检测、放张、脱模……一块块7吨多重的轨道板从位于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的高铁装备产业园CRTSⅢ型高铁轨道板智能流水线上不断诞生。
五井镇高铁装备产业园产品涵盖骨料加工、铁路轨枕、高铁大板、高速公路装配式构件生产等多个领域,是山东高速集团在省内建设的最大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山东省第一块CRTSⅢ型高铁轨道板就是我们生产的,轨道板翘曲量不超过1毫米,能够确保高铁的平稳运行,该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山东高速铁建装备公司总工程师薛长军说,目前,这里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轨道板生产基地,先后为济青、鲁南、郑济、潍烟等高铁建设项目供应轨道板55万余块,高铁铺设里程超3000公里。
一根高铁线,带活一座城。走进聊城市阳谷县经济开发区,在中铁北赛电工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坯料杆生产线的车间,正在生产应用于时速350公里高铁的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系列产品。该公司负责人张剑告诉记者,高铁速度越快,对接触线的要求越高。目前,公司的产品遍布我国“八纵八横”高铁项目。
近年来,阳谷县以中铁北赛为龙头,聚集800余家高铁轨道交通配套企业,推动铁路输电设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4年主导产业产值年增速达20.75%。
作为高铁集群所在地,阳谷县经济开发区组建了铁路输电设备产业集群产业链专班,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供需对接,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宽度、长度,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阳谷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王文虎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不断提高供应商本地化率,加速铁路输电设备产业集群聚集。同时,在政策、交通、场地等多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现在,阳谷铁路输电设备产业集群内自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2个,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取得核心技术发明专利55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4家、“瞪羚”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7家。
眼下,山东正加快建设雄商、津潍、济滨、济枣、潍宿和青岛连接线6条高铁,在建里程达到1340公里,总投资2689亿元。这些高铁全部建成后,全省高铁运营里程将达到44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出省通道达到7个。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廉波表示,山东将按照“畅通通道、织密网络、建强枢纽、优化升级”的思路,全面推进铁路联网、补网、强链,全力打造“轨道上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朱明洁
一审:朱明洁 二审:刘晓哲 三审: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