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备受行业和社会“考古迷”关注的“五大”名单正式揭晓。这五大考古新发现(以时间为序)分别为: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祖母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
据悉,2024年度“五大”发现名单是从10个参评项目中,经过各有考古资质单位进行汇报,由省内外专家认真评议投票选出的。而10个参评项目则是从全年13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2200多项当年开展的田野调查项目中选出的,因此分量非常重。
2024年度,山东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全省共申报主动发掘项目18项,发掘面积近15000平方米,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数量达到历年之最。
此次参与评选的10个候选项目,每一处都意义非凡,它们宛如珍贵的钥匙,有望开启山东历史长河中各个阶段的神秘之门。
让我们一同回顾这10个入围终评的项目,深入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价值,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见证山东这片古老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变迁。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胶东旧石器考古新突破
为配合青岛市小沽河防洪排涝及水源利用工程建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莱西市院上镇西老庄汉代墓群发掘时,意外发现少量有打制痕迹的石器。经深入发掘,陆续出土400多件石制品,确认这里不仅是汉墓群,还是大、小沽河流域一处有旧石器遗存的重要遗址。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以边刮器最多,还有少量尖状器、砍砸器。除了出土以往发现的石核-石片体系石制品外,还出土了包含端刮器、细石叶、细石核的细石器,这些石制品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年代一般在距今1-4万年。
这一发现是青岛地区乃至胶东地区首次在地层内发现细石器遗存,为山东细石器分布增添新的版图。其地层年代学和出土石制品系统研究,将为完善山东地区旧石器区系文化、探讨山东地区石器技术作出重要贡献,为山东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对比研究、石器技术交流传播提供新材料,也为研究该时期古人类适应生存环境能力水平以及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方式的影响提供新证据。
遗址内出土的石制品
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沂沭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明珠
毛官庄遗址考古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面积3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80座、墓葬40座、房址19座、城墙及壕沟各1处、灰沟3条等。遗存年代包含龙山、岳石、周、汉时期,延续较长。这里有经发掘确认的一座龙山文化早期城址,距今约4300年,填补了本区域缺少龙山时期高等级聚落的空白。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文化过渡、社会转变提供了绝佳案例,且因存在等级差异明显的墓葬,反映当时社会结构出现明显阶层差异,私有制可能已经产生,社会正朝着更复杂的文明形态演进。
M18发掘照
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改写中国长城史
齐长城是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西起济水、东连大海,跨越山东中部的泰沂山脉,全长640余公里,途经7个市17个县区,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本次发掘发现了一段比目前史学界公认“齐长城鼻祖”更早的夯土城墙,直接将中国人筑造长城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三百年!
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分北区、南区和东部剖面区三个地点。北区确认一处城墙遗迹,宽10余米,南侧被生产路占压,北侧有护坡,护坡被道路叠压,解剖下部发现两座房址,9层夯土下灰坑出土甗、鬲、罐等陶片,为判断城墙年代提供关键证据。
齐长城考古发掘证明分四期筑造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对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母祖山采石场遗址是山东地区首个发现且首次正式发掘的汉代专业采石遗存,同时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为平民丧葬服务的汉代采石场,此次发掘认遗址整体呈不规则长条形,总面积近65000平方米,发现器物以铁器为主,有錾、锤、镢、锸、斧等,多为采石工具,其中多与采石工艺相关,此外还有少量铜钱、磨石和陶片标本,这些工具的发现为汉代手工业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
阳谷县东张遗址:探寻古代农村聚落的钥匙
东张遗址位于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东张村东北,地处东汉以来黄河故道东岸,该遗址平面形状不规则,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约75米,东西宽40米—54米,居址面积约35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村庄约建于五代末期,北宋早期废弃。
东张遗址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器物,包括瓷碗、陶盆、陶罐等近200件,这些器物为研究当时的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对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青州市平安庄遗址:古人类也喜欢“临水而居”
青州市平安庄遗址位于潍坊市青州市王坟镇平安庄村西北50米处,这里是弥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具有原生层位的细石器遗址,涵盖多种类型,石器工业面貌多样,有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石叶技术及细石器技术。石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还有脉石英、水晶、玛瑙等,体现古人群对原料的高认知、获取和利用能力,以及就地取材和远距离运输交换能力。
该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为揭示该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细石器技术出现后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获取了重要实物材料,构建了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保存了距今10万至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特别是10万年前古人类对巨型动物资源的利用实证。
日照市岚山区后稍坡东遗址:鲁东南沿海的历史印记
该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后稍坡东,在约3600平方米发掘区内,发掘出从岳石文化至周代、汉代、宋元、明清历代遗存遗迹,时间跨度超3500年,特别发现的是这里有少量岳石文化遗存,证明早在3500年至约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存。
此次周代墓葬大量发现和清理,在岚山尚属首次,也是鲁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该地区莒文化中小型墓葬形制、随葬习俗等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资料。
岳石文化灰坑遗迹
淄博市临淄区徐家庄南墓地:探索古代墓葬文化
临淄区徐家庄南墓地目前发掘墓葬162座,主体年代为战国至汉代,也有少量宋代墓葬。这批墓葬普遍存在随葬品,其中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M1)多达92件,器类包括陶器类、铜器类、漆器类、玉器类、琉璃器类等,以铜器类数量最多。值得关注的是,M32是一座带有单条墓道的甲字形中型墓,墓主为战国中晚期齐国中小贵族。该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3件(套)彩绘贝壳,为探究中国绘画早期形态、物质媒介、风格特色以及所反映的社会习俗与时代审美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战国墓中出土的铜鼎内残留物
济南市莱芜区田庄遗址:填补莱芜区齐文化研究空白
为配合莱芜区泰莱电气项目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莱芜区田庄遗址进行发掘,面积105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90余个、灰沟3条、水井7口、窑1座、灶1个、墓葬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可复原器物150余件(组),器型有陶罐、盆、豆、盂、纺轮、磨石等。
根据出土遗物类别、形制推测,该遗址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文化内涵丰富,齐文化特征明显。这一发现丰富了莱芜地区齐文化研究内涵,为本区域战国时期手工业探讨提供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及学术研究价值,不仅填补莱芜齐文化空白,还能揭秘东周石器手工作坊生产之谜。
掘区航拍图,图片来源: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遗址:完整制盐生产链遗址
位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原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以东400米处,曾有一处金元时期制盐作坊,结构完整,规模宏大。该遗址通过小清河,曾长期与济南有某些重要联系,该制盐遗址重在结构完整,且规模宏大。如,制盐单元由多重沟渠环绕,北侧连接密集车辙通道,外围盐井群呈卫星式分布。
该遗址作为渤海湾南岸首次发现的金元时期完整制盐生产链遗址,其完整揭露填补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金元时期盐业考古的空白。相较于此前发现的零散制盐遗迹,该遗址首次系统揭示了完整生产单元,为研究金元时期环渤海盐业技术体系提供了关键实证,是渤海湾南岸迄今所见金元时期盐业生产、运输等各要素最齐全、最清晰的考古发现。
海报新闻编辑王逸群综合新华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高唐县融媒体中心、鲁网等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李新花
一审:李新花 二审:李婕宁 三审:李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