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基础。一个地方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尤需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拿山东来讲,钢铁产业就是必须守好的“家底”、焕新的“老树”。山东是钢铁产业大省,粗钢产能居全国第三,钢铁产业本身的发展直接关系经济的增长。更深层次讲,钢铁是工业粮食,是典型的原材料和基础材料产业,产业发展的“质”与“量”,又影响着工业大省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这一家底,山东到底守得怎么样?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山东粗钢产量7272.8万吨、营收3312.66亿元、利润15.45亿元。看具体指标,全省12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8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油罐钢、热轧锚杆钢、高强角钢等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面对钢铁需求下降带来的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足见山东钢铁产业的韧性和活力。
成绩不是凭空而来的。这几年,山东紧扣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统筹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发展,让老树发新芽,吐“绿”又向“高”。
老树发新芽,有立有破,方能为新动能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比如,日照钢铁ESP产线跑出加速度,ESP特色产品产量占全省钢铁产量10%,离不开当年对高能耗、低产出冶炼装备“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新压旧”。2018年以来,山东推动内陆钢铁产能向日临、莱泰两大钢铁基地转移,既大幅提高行业集中度,又提升产业“含新量”“含绿量”,还降低物流成本。在优化布局中,各类要素资源充分激荡,一个个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充分释放,山东钢铁产业肌理和骨架为之焕然一新。
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老树向绿向新向高而生,就能不断焕发生机。青岛特钢,实现超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进口替代,以技术创新打开市场;石横特钢,把转炉煤气供化工项目利用,在绿色中不断掘金;永锋钢铁,一张网连通数万台设备,书写以“智”降本增效的故事。在山东,一家家钢铁企业,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引擎,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做文章,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塑强了“新”的力量,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可以看到,今天的山东钢铁产业,向“新”突破、以“质”致远,正呈现结构性变化。我们坚信,跟低水平重复说再见,与以往“舒适区”说再见,敢于挺进未知“无人区”,山东钢铁产业定能构筑起发展新优势、跨上发展新高度。
(大众新闻记者刘帅)
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李新花
一审:李新花 二审:李婕宁 三审:李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