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今日要闻
文旅大省的“诗与远方”
2025-04-25 09:43:35 编辑:刘晓哲

  文旅是主角”

  从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烟火,到巴黎左岸咖啡馆里流动的多元语言,文旅产业早已超越“景点打卡”的初级形态,成为衡量全球经济活力的“温度计”。

  2024年,全球旅游业以10.9万亿美元的GDP贡献值刷新历史纪录,比2019年的峰值高出4.1%,每10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人投身其中。

  这一数据背后,是文旅产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愈发凸显的地位,它不仅是拉动消费、创造就业的主力军,更是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桥梁。

  联合国旅游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2024年全球国际游客数量达到14亿人次,该组织预计,2025年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将保持增长势头。

  这一数据增长不仅印证其“世界经济支柱”地位,更揭示出一个深层变革——当技术重构体验边界、当文化成为消费内核、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入场门槛,文旅产业正从“规模扩张”的生长,转向“价值创造”的精耕。

  中国文旅产业同样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当上海用2400个二维码让历史建筑“开口说话”,当敦煌壁画通过数字技术在手机端“复活”,中国文旅产业的深层逻辑正在改写。2024年56亿人次旅游规模、5.75万亿元收入的背后,是文旅消费的持续崛起。

  对山东而言,文旅产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经济维度看,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要;从社会维度看,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民生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需要;从文化维度看,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用好“两只手”

  从2006年到2024年,山东省接待国内游客从1.7亿人次增长到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首次突破千亿元到超1万亿元。文旅产业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山东关键一招是注重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大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调控,制定政策法规、规范行业及搭建平台、宣传推广、创造环境等。市场之手是打造文旅产业链、价值链等。高质量发展,需要握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战略规划方面,山东先后出台文化强省建设意见、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出台邮轮旅游、入境旅游等系列文件,构建起支持文旅发展“1+1+N”政策体系。

  政策供给方面,山东与时俱进出台务实举措,比如近期密集出台“引客入鲁”奖补办法等,为提振文旅消费提供支撑。今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又围绕发挥在线旅游平台作用、促进旅行社行业发展等推出4个政策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山东每年都会高规格举办以文旅为主题的大会。六年来,大会已经“走”过济南、烟台、济宁、青岛、临沂、德州六座城市。这场“行业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不仅提振当地文旅消费、展现文旅业态新成果,更成为激发全省文旅产业活力的一把“钥匙”。

  可以预测,随着文旅市场加快恢复发展以及未来“文旅+”“+文旅”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各种新情况、新挑战也会随之而来。政府和市场正确认识自身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发挥所长、互补所短,才能共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打法“上新”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于山东旅游的攻略,弹出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景区介绍,而是“极限24小时吃遍山东”“泰山夜爬攻略”“济南大明湖汉服约拍”等个性化内容。

  个性源于创新打法:不再执着于流量争夺,转而开启更为深刻的“供给侧革命”——不是简单堆砌网红元素,而是用文化基因重组消费场景,用技术革新打破传统体验,让“流量狂欢”变为“价值沉淀”。

  ——搭建新场景。“年轻力量”正在倒逼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转向“体验驱动”。德州乐陵影视城限时开放的“唐人街主题园区”吸引了15万人次打卡,带动周边70万人次游客涌入,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0万元。

  ——加入新科技。泰山景区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和绝美的泰山景色一同出圈,让爬泰山也能开“外挂”。而在泰山脚下,“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运用场景融合、VR、裸眼3D等数字技术,让游客沉浸在泰山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之中,获得穿越时空的新体验。

  ——引入新玩法。从持《哪吒2》票根多地景区享优惠,到“欧罗巴2号”邮轮驶入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突破传统业态边界的创新玩法,不仅让文旅产品从单一的景点堆砌升级为“可参与、可互动、可带走”的体验生态,更打开了全域旅游新格局。

  政府与市场的种种新探索,不仅是区域发展的破题,更是对“文旅何为”的深层回应。发展文旅产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守正创新,打造新颖、有趣的文旅产品,创造独特、不同的情感体验,才能为更多游客提供个性化、专属的“诗和远方”。

  服务“上心”

  文旅产业是服务业,服务业的核心是服务人。优化消费环境,改善出游消费体验,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才能让人念念不忘。如果说“上新”是吸引游客的敲门砖,那么“上心”就是留住游客的定心丸。

  有人到威海旅游,被当地大爷一路护送,代刷公交卡,讲解威海攻略;自驾来山东旅游,遇上景区排队,山东小伙主动帮忙看车;2021年的青岛之行,让北京游客王岩连续三次被素不相识的山东人“宠粉”,让她连连发出赞叹……

  “刀郎用了一个体育馆,济南却送了刀迷一个‘体育场’。”今年2月的刀郎济南演唱会期间,这句话在各大平台刷屏。当时,济南将距离演唱会场馆500米、能容纳六七万观众的“西柳”体育馆向歌迷开放,并免费提供热粥、热水。随着刀郎在济南唱响山歌,济南十几家重点旅游景区面向游客推出免票、半价等优惠政策,20余家星级饭店也推出最低3.5折的优惠活动。

  发展文旅产业,的确需要多些“细节控”。简言之,山东一方面是将好客理念转变为服务行动,为游客提供真诚、热情、豪爽、周到、诚信等具有好客特色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进行文旅产品、服务流程的设计和实施。

  遵循市场规律与贴心服务是文旅产业的“术”与“道”:遵循市场规律为“术”,解决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贴心服务为“道”,赋予产业精神内核与差异竞争力。二者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对内以文化认同筑牢产业根基,对外以市场逻辑扩大品牌辐射,最终实现螺旋式上升。

  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道。当游客感受到一份“情真意切、赤诚相待”的真诚,“流量”转化为“留量”方能顺理成章。用文化感染游客、用真诚打动游客、用品质满足游客,文旅产业的潜力将更好释放,人们将在旅行中发现更多美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编辑:刘晓哲 张兴红 宫海娜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版权所有 ©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
鲁ICP备0902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