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原创】乡村之星话振兴|小村庄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3-06-19 14:41:47 编辑:

640.png

潍坊广电新媒体讯 十多年前,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还是一个贴着贫困标签的小乡村,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全国闻名的“明星村”。十年磨一剑,洼里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高地。

要过好日子,就要遇上好时代,还要有好政策,有“能人”带,洼里村也不例外。在赵霞的带领下,洼里村的乡亲们一步步走上了产业振兴致富道路。如今的洼里村,可谓日新月异、处处是景,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亿元村”,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洼里村的蜕变密码。

640 (1).png

赵霞和丈夫先后经历了就业、失业、自主创业的艰难历程,经过十年打拼,干到了小有所成,拥有了自己的几家公司。但是自己富了,洼里村的父老乡亲还在受穷。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们,心里一直惦念着还在受苦受累的父老乡亲们,抱着这样的想法,赵霞一直为家乡捐款捐物。但输血式扶贫不能使洼里村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11年,赵霞和丈夫回村任职,选择回村就意味着要把外面的事业放一放,而且面对村里这么多困难,赵霞和丈夫也担心干不好,辜负了大家。但是面对组织的号召、领导的诚心和群众的期待,赵霞两口子在“小家”和“大家”之间毅然决然做出选择——返乡,为父老乡亲们做好服务,带领大家伙过上好日子!

图片

赵霞和丈夫返乡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问题。当时,水不通、路难走、电压低,是长期以来困扰洼里村的老大难问题,赵霞利用村里土地沃、有水浇的条件优势,组织村民发展大棚蔬菜,实行集约经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主意已定,凭着敢作敢为、敢于担当的韧劲,赵霞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与村民签订协议。成立合作社,投资建大棚,村民只管种植,如果亏本,合作社负责返农户一年2.6万元工钱。这些举措让群众吃了定心丸,一心一意跟着赵霞干。一期19个大棚建起来后,第一茬蔬菜陆续上市。就在乡亲们都很开心都很开心的时候,赵霞又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农业发展——做让老百姓放心的有机农业。

图片

可是有机蔬菜的种植并不容易,而且相比传统种植难度更大,投入也更高,要想种出有机蔬菜,仅仅依靠这19个大棚远远不够,必须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进行全面改良,确保蔬菜生长环境的有机。

就这样,从土壤改良开始,从打造有机农业入手,赵霞带领乡亲们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保证土壤的纯净,赵霞把原先有化肥农药残留的种植土铲去,并加入了牛粪、豆粕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为了找出纯净的灌溉水源,水井打到了地下200米深,找出了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源;为了控制病虫害,全面采用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技术,棚内棚外布满了粘虫板、捕虫灯。可是,三年的转换期过去后,种出来的菜因为不施化肥农药,要品相没品相、要产量没产量,一些包棚户就失去了信心。

图片

期间,有一户包棚户为了提高产量,偷偷用口袋把化肥带到棚里,给草莓浇水的时候撒进去,结果,这个棚的草莓结得比其他棚又快又大又多。发现此事后,赵霞立即现场表态,“凡是从玉泉洼种植专业园区走出去的果蔬必须保证100%的是有机果蔬”,当众召集大家拔除了整个棚的草莓苗子,又把棚里的土壤全部铲除换新,“就算损失一茬苗子、一季收成,也要让大家看到我们做有机的决心”。

可是,按照有机标准种出来的菜,成本高、价格贵,市场不认可。在农业专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引导和启发下,赵霞和乡亲们决定从一味宣传商品,转变为对有机蔬菜和民生健康理念的宣传。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又建立了“玉泉洼网络营销平台”、申请了“玉泉洼生态观光园”“玉泉洼有机庄园”公众号,宣传推广草莓采摘、户外体验等项目。擦亮了玉泉洼果蔬有机、生态、绿色的品牌底色,打开了果蔬、采摘、观光营销渠道。

到三年转换期满,玉泉洼386亩土地拿到了国家有机质量认证,产品顺利地进入正规销售渠道,出现了老客户更加巩固、新客户络绎不绝、线上线下一片忙碌的可喜局面。

图片

经过几年努力,洼里村也逐渐地由弱变强,逐步打造成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产城一体、城乡融合的生态小镇。如今的洼里村辐射带动周边22个村庄、4.76万亩土地;打造出了“玉泉洼”绿色蔬菜品牌,发展起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截至目前,坊子模式“洼里样板”已辐射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玉泉洼种植合作社先后推荐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省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省级妇女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洼里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休闲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习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的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发展到现在,玉泉洼联合社帮助了本村及周边村民200余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全村的富余劳动力,只要有务工意愿的,全部吸纳到了园区,愿意干活的可以包棚、可以跟着建筑队干、可以到有机肥厂干,劳动力弱的就看大门,不愿弯腰种地就到培训中心干后勤,岗位设置按照老百姓的需求来办,园区南门、西门的门卫都是残疾人,“老百姓只要想干活,我们就吸纳进来,按月发工资”。

“不待扬鞭自奋蹄”。赵霞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村庄发展的潜力,结合乡村旅游这一课题,策划开发一批独具特色的美食作坊,将吸引更多的村民回乡创业。带领老百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继续向着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记者:李婕宁、张晓璇

编辑:王旭东

审核:马言辉、贾春毅


新派新闻
新闻热线:2998776
新闻邮箱:wfgdxmt@126.com
版权所有 ©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鲁ICP备09021188号